于是罗鸿绎拜访了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其请教场规。李鹤龄肯定是明白李鹤龄的来意。为了得到好处,李鹤龄在试卷中增加了暗语,这种暗语只有李鹤龄和罗鸿绎能够看懂。罗鸿绎的水平有限,可是到了之后负责考卷查阅的靳祥竟然将罗鸿绎的试卷与优等生的试卷进行了对调。
在湖南湘潭的雨湖区,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其科举成就点燃了整个地区的荣耀与自豪。这就是碑头市的刘氏家族,他们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谱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科举传奇——一门四翰林五举人,共九位杰出人才,均为兄弟与叔侄相继而成。很少有人关注,这个小小的碑头市,在哪里才有如此闪耀的光芒。
在南京“逛博物馆”的含金量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必打卡的旅游项目之一。作为“博物馆之城”,南京又有新惊喜。2月21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建委获悉,科举博物馆及周边配套项目二期进入热火朝天的建设阶段。作为南京城市更新第四批试点项目,科博二期将通过活化利用 ...
《范进中举》是课本中的一篇,摘于《儒林外史》,通篇充满了作者对科举的深恶痛绝和讽刺,但是通篇又都没有一句直接的嘲讽,都是通过人物、环境、细节的刻画完成了作者内心的表达,吴敬梓令人敬佩,是一位极其优秀的作家。
乾隆在位期间,有一个大臣很受他的宠幸,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和珅,和珅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进入宫中,和珅的升职可以说是十分的快的,因为他很善于拍马屁让乾隆十分的受用,加上他的确是很有能力,因此被乾隆不断地提拔。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的字数每多变化,明《四书》的题目规定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 ...
历史上,南昌县人文底蕴深厚,科举考试繁盛。南昌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据光绪版《南昌县志》和其他有关资料记载,从开设科举制度开始,南昌县历代文科中取的有状元1人,榜眼2人,进士598人,举人1048人;武科中取的有探花1人;入志并立传 ...
科举制自隋唐开始出现并取得初步的发展,经过唐宋时期的逐渐完善,等到明朝时期早就成为明朝官方录取人才最为重要的途径。对于绝大多数的明朝士大夫来说,科举考试成为他们步入仕途、进入国家统治权力中心最重要的途径。 早在明朝前期的时候,政府不但极为重视科举取士 ...
刘海峰教授向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捐赠了一套科举古籍善本,为清顺治六年榜眼熊伯龙的制艺文集——《熊学士文稿》(苏州:怀德堂,乾隆三十九 ...
来自MSN11 天
科举博物馆之旅
上周六,我有幸参加了2024年“童心里的极美南京”公益研学,来到了夫子庙的中国科举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