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罗鸿绎拜访了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其请教场规。李鹤龄肯定是明白李鹤龄的来意。为了得到好处,李鹤龄在试卷中增加了暗语,这种暗语只有李鹤龄和罗鸿绎能够看懂。罗鸿绎的水平有限,可是到了之后负责考卷查阅的靳祥竟然将罗鸿绎的试卷与优等生的试卷进行了对调。
1905年,清政府正式宣布结束了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启了新式学堂的时代。如今,关于科举的故事,似乎仅存于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中,许多人仍然幻想着普通书生凭借一次科举考试一飞冲天的美梦。然而,真实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科举制度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公平,而是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规则和潜规则。本文将深度探讨科举制度中“解额”和“冒籍”所揭示的教育平等的缺失。
在南京“逛博物馆”的含金量持续上升,已经成为必打卡的旅游项目之一。作为“博物馆之城”,南京又有新惊喜。2月21日,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市建委获悉,科举博物馆及周边配套项目二期进入热火朝天的建设阶段。作为南京城市更新第四批试点项目,科博二期将通过活化利用 ...
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秀才都是最底层的人物,是大家呼来喝去的对象。其一般都是酸腐的书呆子形象,又因常年读书显得很文弱。大家熟知的有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在同福客栈中当一个账房先生,其地位和跑堂的白展堂和厨子李大嘴不相上下。但在历史中,秀才的地位真是这样吗 ...
明清科举考试,皆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八股文的字数每多变化,明《四书》的题目规定要写二百字以上,《五经》的题目 ...
乾隆在位期间,有一个大臣很受他的宠幸,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和珅,和珅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进入宫中,和珅的升职可以说是十分的快的,因为他很善于拍马屁让乾隆十分的受用,加上他的确是很有能力,因此被乾隆不断地提拔。
5 天
文化大家看 on MSN李白一生与科举无缘广汉太守听说二人后,前来拜访,并且强烈表示愿意推荐二人报考制举“有道”科,就是针对有道行、会道术的人所举办的考试。
来自MSN13 天
明朝士大夫:科举制的盛行提供了土壤科举制自隋唐开始出现并取得初步的发展,经过唐宋时期的逐渐完善,等到明朝时期早就成为明朝官方录取人才最为重要的途径。对于绝大多数的明朝士大夫来说,科举考试成为他们步入仕途、进入国家统治权力中心最重要的途径。 早在明朝前期的时候,政府不但极为重视科举取士 ...
历史上,南昌县人文底蕴深厚,科举考试繁盛。南昌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据光绪版《南昌县志》和其他有关资料记载,从开设科举制度开始,南昌县历代文科中取的有状元1人,榜眼2人,进士598人,举人1048人;武科中取的有探花1人;入志并立传 ...
来自MSN1 个月
刘海峰教授新书《正说科举》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首发刘海峰教授向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捐赠了一套科举古籍善本,为清顺治六年榜眼熊伯龙的制艺文集——《熊学士文稿》(苏州:怀德堂,乾隆三十九 ...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