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与杨锋教授携手重庆医科大学的王莎莉教授团队,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猫叫综合征动物模型。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分享信息,整合资源交流学术,偶尔风月2月11日,诺奖得主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Südhof)再度撤回一篇论文,理由是“图像有无法解释的畸变”。该论文题为“Conditional Deletion of All Neurexins Defines Diversity of Essential Synaptic Organizer Functions for Neu ...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团队研发出一种使用 CMOS 工艺制造的微孔电极阵列,其能用于并行细胞内记录,从而用于突触连接映射。当将这一阵列和微孔-神经元接口以及电流钳电子器件结合一起, 能在大鼠神经元培养中实现 90% ...
利用该芯片,研究者们已经成功绘制了2,000个大鼠神经元之间的7万多个突触连接图谱,显著提高了细胞内耦合效率。实验结果显示,在 4096 个微孔电极中,平均有超过 3600 个实现了与顶部神经元的细胞内耦合,并提取突触后电位(PSP)等亚阈值信号。
为解决慢性偏头痛与共病机制不明及 IDO1 作用不清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研究人员开展 IDO1 相关研究。结果发现 ACC 中的 IDO1 驱动疼痛敏化和焦虑。该研究为慢性偏头痛治疗提供新靶点,极具科研价值,推荐阅读。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偏头痛(Migraine)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它是一种常见且致残的原发性头痛疾病,全球有大量人口受其困扰。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1)显示,偏头痛影响着 ...
亨廷顿病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运动障碍,其主要临床特征是皮质-纹状体回路的选择性退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影响已得到充分证实。在亨廷顿病中,纹状体神经元严重依赖皮质神经元提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供应 ...
日前,相关论文以《通过微孔电极阵列的并行化细胞内记录来映射数千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Synaptic connectivity mapping among thousands of neurons v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