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性的硅芯片,能够记录大量神经元间突触信号的细微变化。利用该芯片,团队绘制并记录了2000个大鼠神经元之间的超过7万个突触连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的《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标志着神经元记录技术的重大突破,有助于人们深 ...
一个由美国、法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最近利用铍衰变为锂的实验,测量了电子中微子的量子力学性质。结果显示,一个电子中微子波包的空间范围比普通原子核大得多。相关论文发表于1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站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发现,自1996年至2019年间,全球红树林的减少导致了每年约292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净损失。这意味着红树林的消失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氢能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高效稳定、低成本制氢是能源科技的关键课题。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来自该校和北京大学的联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超长寿命、高效制氢新技术。该技术通过在铂基催化剂表面覆盖特殊保护层,使催化剂在制氢反应中能够连续工作超1000小时。这一突破让低成本大规模制氢成为可能。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何宏平对希阿德一行来访表示欢迎。他向墨方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基本情况,提出了促进两院在科技领域交流合作的工作建议,希望两院发挥在各自国家的影响力,在数学、物理、生物、地学等领域积极开展人员交流与科研合作,为深化两国科技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大尺寸钕玻璃连续熔炼技术,被称为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七大奇迹之首”。当时,美国联合德国和日本两家顶级光学玻璃公司持续6年共同攻关。在为美国和法国两大激光聚变装置提供钕玻璃后,他们担心技术外流拆除了生产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指出,这项研究为开发富含辅酶Q 10 ...
参观到第二个实验室时,郭燮贤突然来到邓麦村身边,低声但非常严厉地说:“邓麦村,你为什么总往后站?为什么不向前去?这时候最需要你们年轻人朝前站,我们年纪大的应该让你们多听、多学。听不懂、讲不好都不要紧,可以多问,就怕你不主动。你这样怎么能提高?”一连串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柯志新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南海发现鱼类新物种——幽灵方头鱼。这是首个由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的方头鱼类新物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钥匙》。
该团队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了STING如何响应DNA辐射损伤,发现了辐射导致的DNA损伤可以激活PARP1蛋白,诱导多聚核糖(PAR)过度合成,进而触发STING蛋白介导的细胞死亡。研究显示,对于STING基因缺陷的小鼠,对其腹部辐射后,相对于正常小鼠,存活率提升5倍,即从11%跃升至67%,肠道病理损伤显著减轻。研究通过给予低剂量的PARP1抑制剂PJ34来下调PAR合成,可以抑制STING激 ...
楚雄州是中国彝族之乡,享有“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世界恐龙之乡”四张世界级名片。1938年,中国第一具完整恐龙骨骼化石在该州禄丰市大洼山出土。从此,许氏禄丰龙让楚雄蜚声海外。现已探明,该州恐龙化石数量为世界之最。
演化生物学者们认为,鸟类最早出现于侏罗纪,并且在侏罗纪发生了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而人类发现的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就是生活在侏罗纪的始祖鸟。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始祖鸟可能并不是鸟,而是恐龙。那么,侏罗纪有没有鸟类?鸟类究竟何时起源?我国古生物学家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