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引起了昆山有关部门的注意。据了解,博士路全长3.4公里,道路建设之初,为了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没有对花坛进行改动。但后来,昆山市实验小学西校区、二中西校区相继建成投用,在上学、放学高峰时段,大量学生和家长经过该路段,人车混行,有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
此前有家长反映,学校门口原本生机盎然的花坛经常被踩得光秃秃,泥土裸露在外,显得很不协调。原来,是因为花坛的位置挡住了人行道,特别是在上学、放学人流量大的时候,行人要么选择踩着这些花花草草走过去,要么只能走机动车道。久而久之,花坛就变成了这般模样。
近期,来自昆山和南京的两则“瘦身”新闻展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和智慧。昆山的一处景观花坛在寒假期间进行了必要的“瘦身”,宽度缩减了1.3米,这一偿还空间的做法旨在拓宽人行道,极大地方便了周围学校中接送学生的家长,减少了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安全隐患。过去,学生上下学时常常要在与车辆争道的危险境地中,花坛的调整却为非机动车道和行人保留了充裕的空间,令人欣慰。
最近,两则关于“瘦身”的新闻令人感到温暖。一则是今年寒假期间,昆山博士路曾挡住人行道的景观花坛完成了“瘦身”,宽度缩减1.3米,释放的空间用于拓宽人行道,方便了周边学校接送学生上下学的家长。一则是近日,南京街头出现了一批“瘦身”的小型公交车,主要运行在主城六区客流较小、道路狭窄的支微线路、接驳线路上,填补了区域空白,方便了沿线居民。
185小鸟竟想与花坛合拍,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