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多家公司在业绩预告中表示,订单量增加与产能利用率提升是公司业绩向好的关键。以上海沿浦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37亿元,同比增长约50.66%。公司称,2024年公司开始量产的新项目增多,市场订单量充足,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提高,成本相应降低;同时,2024年公司持续精益生产和工艺改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成本降低。
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不仅是技术延伸,更是对未来智能生态的战略卡位。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下探,这一赛道或将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第二增长曲线”,但其商业化落地仍需跨越技术、成本与市场的三重门槛。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崔文娟认为,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可以实现技术同源,将车端算法复用到人形机器人上,预计未来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更加完善,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也将提高。
消息面上,动力电池回收再迎政策利好。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会议提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2月21日,华为与上汽正式签约合作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与此同时,华为的另一项布局也浮出水面。天眼查信息显示,2月18日,华为旗下新增投资一家“北京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引望’)”,注册资金1亿元,注册地为华为北京研究所。
“宏光MINIEV四门版凭借空间、时尚、舒适和安全方面的超高品质,自(2024年)12月中旬开启预订以来已热销2万台,成为A00级新能源代步车市场的新一代‘爆款’产品,为广大用户带来简单代步新体验。”上汽通用五菱用户总监暨品牌主理人张益勤表示。
在“对标”已经成为习惯的汽车品牌发布会上,往往外资品牌都选择了忍气吞声,这其中的复杂原因也是有苦说不出。可是沉默的后果是,在发布会的后续传播中,“对标”经过信息的二次编辑就成了“拉踩”,“灌水”更是形成了一种舆论氛围,歪曲了真实情况。
随着液态电池技术的开发接近极限,固态电池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及安全性等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焦点,也是各大车企和电池企业竞相研发的方向。近期,多家车企陆续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汽车行业总体保持稳定运行。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5.1万辆和21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和0.8%,实现同比双增。新能源汽车表现突出,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9%和29.4%,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8.9%。同时,我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端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的占比大幅增加,带动消费升级。
央视网消息: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会议指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会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研制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车市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日前,比亚迪宣布,旗下“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覆盖全产品线21款车型。其中,价格最低的海鸥智驾版低至7.88万元,引发“智驾平权”大讨论。
纵观整场发布会,最突出的技术亮点是,尊界完成了从被动智能到自主智能的转变,具体技术为:途灵龙行平台、天使座主动安全防护系统、星河通信,同步升级鸿蒙ALPS座舱2.0、华为车语系统2.0、华为巨鲸电池2.0等。
记者了解到,澳大利亚是能源转型重点市场,北汽福田多年来通过技术、供应链、服务等综合优势在当地赢得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特别是其已在当地投入运营的批量电动公交车,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了政府客户的广泛好评。此次获得订单的电动公交车采用先进的新能源交通技术,满足欧盟法规以及澳大利亚ADR法规认证,不仅具有卓越的能效表现,还能提供舒适安全的出行体验,将为澳大利亚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