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古文中又称为雰或霭),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雾和云的不同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雾(古文中又称为雰或霭 [1] [2] )在天气学上,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雾的小水滴和冰晶由饱和或过饱和空气中的水凝结形成,和云相仿。
雾的本质是水汽凝结物。 因此,只要空气温度达到或相当接近 露点 ,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而生成雾。 当气温高于 冰点 时,水汽凝结成液滴。
雾(拼音:wù),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雾”是形声字。小篆从雨,敄(wù,móu)声。古“霧”字。本义为雾气。引申为比喻轻细。又引申为比喻浓密。(基本信息栏主要参考资料:汉典网)
雾 ( 霧 ) wù ㄨˋ. 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气。~霭。迷~。云~。~淞(通称“树挂”)。 像雾的东西:烟~。~剂。喷~器。
2013年1月12日 · 为什么同样是雾,有的兆雨,有的兆晴呢? 这要从气象学的知识里得到解释。只要低层空气的水气含量较多时,赶上夜间温度骤降,水气就会凝结成雾。雾有辐射雾,即在较为晴好、稳定的情况下形成的雾。只要太阳出来,温度升高,雾就自然消失。
雾是近地面微细水滴或冰晶附着在大量的悬浮颗粒上形成的集合体。 根据能见度雾分为三个等级: 雾能见度0.5km~小于1.0km
看到这里也就能明白,为何很多地方都是秋冬季节多雾,清晨多雾,山区多雾、湖面多雾.....在水汽较为充沛的地方,又有降温的条件,那水汽就极容易凝结成水滴,形成雾。
雾是由地表蒸发出来的水分子受冷空气影响凝聚而成的和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细水滴( 雾滴 )组成的。这些微小的雾滴半径只有0.001毫米至0.05毫米,单个的雾滴肉眼很难看得清,只是积聚在一起的亿万颗雾滴聚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被人们看得清的雾状。